Oop
如何判定某编程语言是否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?
-
什么是面向对象编程
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或编程风格。它以类或对象作为组织代码的基本单元,并将封装、抽象、继承、多态四个特性,作为代码设计和实现的基石 。 -
严格定义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
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是支持类或对象的语法机制,并有现成的语法机制,能方便地实现面向对象编程四大特性(封装、抽象、继承、多态)的编程语言。
实际上,面向对象编程从字面上,按照最简单、最原始的方式来理解,就是将对象或类作为代码组织的基本单元,来进行编程的一种编程范式或者编程风格,并不一定需要封装、抽象、继承、多态这四大特性的支持。但是,在进行面向对象编程的过程中,人们不停地总结发现,有了这四大特性,我们就能更容易地实现各种面向对象的代码设计思路。
比如,我们在面向对象编程的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 is-a 这种类关系(比如狗是一种动物),而继承这个特性就能很好地支持这种 is-a 的代码设计思路,并且解决代码复用的问题,所以,继承就成了面向对象编程的四大特性之一。但是随着编程语言的不断迭代、演化,人们发现继承这种特性容易造成层次不清、代码混乱,所以,很多编程语言在设计的时候就开始摒弃继承特性,比如 Go 语言。但是,我们并不能因为它摒弃了继承特性,就一刀切地认为它不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了。
实际上,我个人觉得,只要某种编程语言支持类或对象的语法概念,并且以此作为组织代码的基本单元,那就可以被粗略地认为它就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了。至于是否有现成的语法机制,完全地支持了面向对象编程的四大特性、是否对四大特性有所取舍和优化,可以不作为判定的标准。基于此,我们才有了前面的说法,按照严格的定义,很多语言都不能算得上面向对象编程语言,但按照不严格的定义来讲,现在流行的大部分编程语言都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。
所以,多说一句,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一定不要过于学院派,非要给面向对象编程、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下个死定义,非得对某种语言是否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争个一清二白,这样做意义不大。
OOA和OOD
面向对象分析、设计、编程到底都负责做哪些工作呢?
简单点讲,面向对象分析就是要搞清楚做什么,面向对象设计就是要搞清楚怎么做,面向对象编程就是将分析和设计的的结果翻译成代码的过程。
面向对象分析的产出是详细的需求描述。
面向对象设计的产出是类。在面向对象设计这一环节中,我们将需求描述转化为具体的类的设计。这个环节的工作可以拆分为下面四个部分。
- 划分职责进而识别出有哪些类
根据需求描述,我们把其中涉及的功能点,一个一个罗列出来,然后再去看哪些功能点职责相近,操作同样的属性,可否归为同一个类。
- 定义类及其属性和方法
我们识别出需求描述中的动词,作为候选的方法,再进一步过滤筛选出真正的方法,把功能点中涉及的名词,作为候选属性,然后同样再进行过滤筛选。
- 定义类与类之间的交互关系
UML 统一建模语言中定义了六种类之间的关系。它们分别是:泛化、实现、关联、聚合、组合、依赖。我们从更加贴近编程的角度,对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整,保留四个关系:泛化、实现、组合、依赖。
- 将类组装起来并提供执行入口
我们要将所有的类组装在一起,提供一个执行入口。这个入口可能是一个 main() 函数,也可能是一组给外部用的 API 接口。通过这个入口,我们能触发整个代码跑起来。
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四大特性
理解面向对象编程及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关键就是理解其四大特性:封装、抽象、继承、多态。不过,对于这四大特性,光知道它们的定义是不够的,我们还要知道每个特性存在的意义和目的,以及它们能解决哪些编程问题。
1. 封装(Encapsulation)
封装也叫作信息隐藏或者数据访问保护。类通过暴露有限的访问接口,授权外部仅能通过类提供的方式(或者叫函数)来访问内部信息或者数据。对于封装这个特性,我们需要编程语言本身提供一定的语法机制来支持。这个语法机制就是访问权限控制。在go语言中,通过首字母大小来决定属性或方法是否是私有的。
下面这段代码是金融系统中一个简化版的虚拟钱包的代码实现。在金融系统中,我们会给每个用户创建一个虚拟钱包,用来记录用户在我们的系统中的虚拟货币量。
|
|
从业务的角度来说,id、createTime 在创建钱包的时候就确定好了,之后不应该再被改动,所以,我们并没有在 Wallet 类中,暴露 id、createTime 这两个属性的任何修改方法,比如 set 方法。而且,这两个属性的初始化设置,对于 Wallet 类的调用者来说,也应该是透明的,所以,我们在 Wallet 类的构造函数内部将其初始化设置好,而不是通过构造函数的参数来外部赋值。
对于钱包余额 balance 这个属性,从业务的角度来说,只能增或者减,不会被重新设置。所以,我们在 Wallet 类中,只暴露了 increaseBalance() 和 decreaseBalance() 方法,并没有暴露 set 方法。对于 balanceLastModifiedTime 这个属性,它完全是跟 balance 这个属性的修改操作绑定在一起的。只有在 balance 修改的时候,这个属性才会被修改。所以,我们把 balanceLastModifiedTime 这个属性的修改操作完全封装在了 increaseBalance() 和 decreaseBalance() 两个方法中,不对外暴露任何修改这个属性的方法和业务细节。这样也可以保证 balance 和 balanceLastModifiedTime 两个数据的一致性。
2. 抽象(Abstraction)
在golang中,常借助interface这种语法机制,来实现抽象这一特性。基于接口的抽象,可以让我们在不改变原有实现的情况下,轻松替换新的实现逻辑,提高了代码的可扩展性。
或者通过函数这一语法机制来实现抽象,因为函数能包裹具体的实现逻辑,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。调用者在使用函数的时候,并不需要去研究函数内部的实现逻辑,只需要通过函数的命名、注释或者文档,了解其提供了什么功能,就可以直接使用了。比如,我们在使用 C 语言的 malloc() 函数的时候,并不需要了解它的底层代码是怎么实现的。
抽象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通用的设计思想,并不单单用在面向对象编程中,也可以用来指导架构设计等。而且这个特性也并不需要编程语言提供特殊的语法机制来支持,只需要提供“函数”这一非常基础的语法机制,就可以实现抽象特性。所以,抽象并不是面向对象编程所特有的,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面向对象只有三大特性,不把“抽象”作为面向对象特性的原因。
抽象是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,在面对复杂系统的时候,人脑能承受的信息复杂程度是有限的,所以我们必须忽略掉一些非关键性的实现细节。而抽象作为一种只关注功能点不关心实现的设计思路,正好帮我们的大脑过滤掉许多非必要的信息。
许多设计原则都体现了抽象这种设计思想,比如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、开闭原则(对扩展开放、对修改关闭)、代码解耦(降低代码的耦合性)等。
换一个角度来考虑,我们在定义类的方法的时候,也要有抽象思维,不要在方法定义中,暴露太多的实现细节,以保证在某个时间点需要改变方法的实现逻辑的时候,不用去修改其定义。举个简单例子,比如getTencentYunPictureUrl()就不是一个具有抽象思维的命名,因为某一天如果我们不再把图片存储在腾讯云上,而是存储在私有云上,那这个命名也要随之被修改。相反,如果我们定义一个比较抽象的函数,比如叫做getPictrueURL(),那即便内部存储方式修改了,我们也不需要修改命名。
抽象分为两种,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抽象,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抽象。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,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才能抽象得好。
“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”这条原则的另一个表述方式,是“基于抽象而非实现编程”。后者的表述方式其实更能体现这条原则的设计初衷。在软件开发中,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需求的不断变化,这也是考验代码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。越抽象、越顶层、越脱离具体某一实现的设计,越能提高代码的灵活性,越能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。好的代码设计,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需求,而且在将来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,仍然能够在不破坏原有代码设计的情况下灵活应对。而抽象就是提高代码扩展性、灵活性、可维护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。
在编写代码的时候,要遵从“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”的原则,具体来讲,我们需要做到下面这 3 点。
- 函数的命名不能暴露任何实现细节。比如,前面提到的 uploadToTencentYun() 就不符合要求,应该改为去掉 TencentYun 这样的字眼,改为更加抽象的命名方式,比如:upload()。
- 封装具体的实现细节。比如,跟腾讯云相关的特殊上传(或下载)流程不应该暴露给调用者。我们对上传(或下载)流程进行封装,对外提供一个包裹所有上传(或下载)细节的方法,给调用者使用。
- 为实现类定义抽象的接口。具体的实现类都依赖统一的接口定义,遵从一致的上传功能协议。使用者依赖接口,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类来编程。
注意:如果在我们的业务场景中,某个功能只有一种实现方式,未来也不可能被其他实现方式替换,那我们就没有必要为其设计接口,也没有必要基于接口编程,直接使用实现类就可以了。
3. 继承(Inheritance)
继承是用来表示类之间的 is-a 关系,比如猫是一种哺乳动物。从继承关系上来讲,继承可以分为两种模式,单继承和多继承。单继承表示一个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,多继承表示一个子类可以继承多个父类,比如猫既是哺乳动物,又是爬行动物。
为了实现继承这个特性,编程语言需要提供特殊的语法机制来支持,比如C++ 使用冒号(class B : public A),Python 使用 括号 ()
继承其实是一种反模式,有损可读性和可维护性:为了了解一个类的功能,我们不仅需要查看这个类的代码,还需要按照继承关系一层一层地往上查看“父类、父类的父类……”的代码。还有,子类和父类高度耦合,修改父类的代码,会直接影响到子类。
证明golang中不支持继承:
理论上讲,通过组合、接口、委托三个技术手段,我们完全可以替换掉继承。
现在有这样的需求:
设计一个关于鸟的类。我们将“鸟类”这样一个抽象的事物概念,定义为一个抽象类 AbstractBird。所有更细分的鸟,比如麻雀、鸵鸟、乌鸦等,都继承这个抽象类。
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,所以需要通过 AbstractBird 类派生出两个更加细分的抽象类:会飞的鸟类 AbstractFlyableBird 和不会飞的鸟类 AbstractUnFlyableBird。 让麻雀、乌鸦这些会飞的鸟都继承 AbstractFlyableBird,让鸵鸟、企鹅这些不会飞的鸟,都继承 AbstractUnFlyableBird 类。
假设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叫,那么就需要再定义四个抽象类(AbstractFlyableTweetableBird、AbstractFlyableUnTweetableBird、AbstractUnFlyableTweetableBird、AbstractUnFlyableUnTweetableBird)
假定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下蛋,那么就需要再定义8个抽象类。如果还要考虑其他的情况,比如有没有羽毛,那类的继承层次会越来越深、继承关系会越来越复杂。而这种层次很深、很复杂的继承关系,一方面,会导致代码的可读性变差。因为我们要搞清楚某个类具有哪些方法、属性,必须阅读父类的代码、父类的父类的代码……一直追溯到最顶层父类的代码。另一方面,这也破坏了类的封装特性,将父类的实现细节暴露给了子类。子类的实现依赖父类的实现,两者高度耦合,一旦父类代码修改,就会影响所有子类的逻辑。
用接口取代继承后的样子是这样的:
|
|
接口只声明方法,不定义实现。也就是说,每个会下蛋的鸟都要实现一遍 layEgg() 方法,并且实现逻辑是一样的,这就会导致代码重复的问题。那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?
我们可以针对三个接口再定义三个实现类,它们分别是:实现了 Fly() 方法的 FlyAbility 类、实现了 Tweet() 方法的 TweetAbility 类、实现了 LayEgg() 方法的 EggLayAbility 类。然后,通过组合和委托技术来消除代码重复。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:
|
|
不过golang对组合和委托做了优化,所以上面的代码可以简化为如下:
|
|
4. 多态(Polymorphism)
golang中使用duck-typing类型的interface来实现多态,只要这个结构体实现了这个接口的所有方法,那它就可以赋值给使用该接口的变量。
多态是很多设计模式、设计原则、编程技巧的代码实现基础,比如策略模式、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、依赖倒置原则、里式替换原则、利用多态去掉冗长的 if-else 语句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