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列表 Hash Table
散列表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数据的特性,所以散列表其实就是数组的一种扩展,由数组演化而来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数组,就没有散列表。
通过散列函数把元素的键值映射为下标,然后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对应下标的位置。
当按照键值查询元素时,用同样的散列函数,将键值转化数组下标,从对应的数组下标的位置取数据。
散列函数和哈希算法
- 散列函数 散列函数,顾名思义,它是一个函数。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 hash(key),其中 key 表示元素的键值,hash(key) 的值表示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。
该如何构造散列函数呢?主要有三大要求:
- 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是一个非负整数;(数组下标是一个非负整数)
- 如果 key1 = key2,那 hash(key1) == hash(key2);
- 如果 key1 ≠ key2,那 hash(key1) ≠ hash(key2),换言之,不存在hash冲突。
- 要想找到一个不同的 key 对应的散列值都不一样的散列函数,几乎是不可能的
- 哈希算法 将任意长度的二进制值串映射为 固定长度 的二进制值串,这个映射的规则就是 哈希算法,而通过原始数据映射之后得到的二进制值串就是 哈希值。
一个优秀的哈希算法,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:
- 从哈希值不能反向推导出原始数据(所以哈希算法也叫单向哈希算法);
- 对输入数据非常敏感,哪怕原始数据只修改了一个 Bit,最后得到的哈希值也大不相同;
- 散列冲突的概率要很小,对于不同的原始数据,哈希值相同的概率非常小;
- 希算法的执行效率要尽量高效,针对较长的文本,也能快速地计算出哈希值。
哈希算法的应用:
- 散列函数:散列函数的要求并没有哈希算法那么苛刻:
- 并不关心是否能反向解密
- 并不要求哈希值的长度固定
- 更加关注散列后的值是否能平均分布
- 安全加密:例如,不存储明文密码,只存储经过hash处理后的密码
- 为了防范字典攻击,我们可以引入一个盐(salt),跟用户的密码组合在一起,增加密码的复杂度。
- 使用SHA算法,因为MD5算法已经被破解了。
- 唯一标识:使用hash值来唯一标识一张图片。从图片的二进制码串开头取 100 个字节,从中间取 100 个字节,从最后再取 100 个字节,然后将这 300 个字节放到一块,通过哈希算法(比如 MD5),得到一个哈希字符串,用它作为图片的唯一标识。
- 数据校验:给下载的文件,指定一个hash值,以校验是否完整。
- 负载均衡:
- 通过哈希算法,对客户端 IP 地址或者会话 ID 计算哈希值,将取得的哈希值与服务器列表的大小进行取模运算,最终得到的值就是应该被路由到的服务器编号。
- 这样,我们就可以把同一个 IP 过来的所有请求,都路由到同一个后端服务器上。
- 数据分片
- 我们可以先对数据进行分片,然后采用多台机器处理的方法,来提高处理速度。
- 分片的过程:
- 假设有n台机器,我们先计算关键词的hash值,然后再跟 n 取模,最终得到的值,就是应该被分配到的机器编号。
- 这就是 MapReduce 的基本设计思想。
- 分布式存储
- 现在互联网面对的都是海量的数据、海量的用户。我们为了提高数据的读取、写入能力,一般都采用分布式的方式来存储数据
- 该如何决定将哪个数据放到哪个机器上呢?我们可以借用前面数据分片的思想,即通过哈希算法对数据取哈希值,然后对机器个数取模,这个最终值就是应该存储的缓存机器编号。
- 但是,如果数据增多,原来的 10 个机器已经无法承受了,我们就需要扩容了,比如扩到 11 个机器,这时候麻烦就来了。
- 所有的数据都要重新计算哈希值,然后重新搬移到正确的机器上。
- 我们需要一种方法,使得在新加入一个机器后,并不需要做大量的数据搬移。这时候,一致性哈希算法 就要登场了。
散列冲突
- 装载因子
- 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,一般情况下,我们会尽可能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。我们用装载因子(load factor)来表示空位的多少。
- 计算公式:
散列表的装载因子=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/散列表的长度
- 装载因子越大,说明空闲位置越少,冲突越多,散列表的性能会下降。
- 开放寻址法 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,我们就重新探测一个空闲位置,将其插入。那如何重新探测新的位置呢?
- 线性探测
- 插入数据: 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,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了,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,依次往后查找,看是否有空闲位置,直到找到为止。
- 查找元素: 我们通过散列函数求出要查找元素的键值对应的散列值,然后比较数组中下标为散列值的元素和要查找的元素。
- 如果相等,则说明就是我们要找的元素;
- 否则就顺序往后依次查找
- 如果遍历到数组中的空闲位置,还没有找到,就说明要查找的元素并没有在散列表中。
- 删除元素:
- 将删除的元素,特殊标记为 deleted。当线性探测查找的时候,遇到标记为 deleted 的空间,并不是停下来,而是继续往下探测。
- 二次探测
- 所谓二次探测,跟线性探测很像,
- 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 1,那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
hash(key)+0,hash(key)+1,hash(key)+2……
- 而二次探测探测的步长就变成了原来的“二次方”,也就是说,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
hash(key)+0,hash(key)+1^2,hash(key)+2^2……
- 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 1,那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
- 所谓二次探测,跟线性探测很像,
- 双重散列
- 使用一组散列函数 hash1(key),hash2(key),hash3(key)……
- 我们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,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,再用第二个散列函数,依次类推,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。
- 使用一组散列函数 hash1(key),hash2(key),hash3(key)……
- 当数据量比较小、装载因子小的时候,适合采用开放寻址法,因为开放寻址法比链表法更浪费内存。但是开放寻址法更有利于序列化。
- 链表法 在散列表中,每个“桶(bucket)”或者“槽(slot)”会对应一条链表,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。
- 插入的时间复杂度:当插入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,将其插入到对应链表中即可,所以插入的时间复杂度是 O(1)
- 查找、删除的时间复杂度:跟链表的长度 k 成正比,也就是 O(k)。
- 对于散列比较均匀的散列函数来说,理论上讲,k=n/m,其中 n 表示散列中数据的个数,m 表示散列表中“槽”的个数。
动态扩容
对于没有频繁插入和删除的静态数据集合来说,我们很容易根据数据的特点、分布等,设计出完美的、极少冲突的散列函数,因为毕竟之前数据都是已知的。
对于动态散列表来说,数据集合是频繁变动的,我们事先无法预估将要加入的数据个数,所以我们也无法事先申请一个足够大的散列表。随着数据慢慢加入,装载因子就会慢慢变大。当装载因子大到一定程度之后,散列冲突就会变得不可接受。
这个时候就要使用“动态扩容”技术了。
- 数据搬运:相对于数组的扩容,散列表扩容时的数据搬移操作要复杂很多。因为散列表的大小变了,数据的存储位置也变了,需要通过散列函数重新计算每个数据的存储位置。
- 一次性扩容:当装载因子已经到达阈值,需要先进行扩容,再插入数据。这个时候,插入数据就会变得很慢,甚至会无法接受。
- 分批扩容:
- 当装载因子触达阈值之后,我们只申请新空间,但并不将老的数据搬移到新散列表中。
- 当有新数据要插入时,我们将新数据插入新散列表中,并且从老的散列表中拿出一个数据放入到新散列表。
- 每次插入一个数据到散列表,我们都重复上面的过程。
- 经过多次插入操作之后,老的散列表中的数据就一点一点全部搬移到新散列表中了。
- 分批扩容时,如何查找
- 先从新散列表中查找,如果没有找到,再去老的散列表中查找。
对于动态散列表,随着数据的删除,散列表中的数据会越来越少,空闲空间会越来越多。如果我们对空间消耗非常敏感,我们可以在装载因子小于某个值之后,启动“动态缩容”。